来源:台球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7-24 17:23:10 点击:1482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电瓶车头盔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头部护具,其最大的作用是在发生电瓶车事故时,降低头部受到碰撞、穿刺、碾压带来的伤害。驾乘人员佩戴头盔,可以大幅度减少事故中的人员伤亡。
然而,目前市面上超过80%电瓶车乘员佩戴的头盔采用壳体+腾空件+佩戴装置组成,缺少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的缓冲层。佩戴这种头盔,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无法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对头部的保护甚微,对于非常轻微的摔倒、跌落,可能起到轻微的降低伤害作用。但若发生较为严重的碰撞、摔倒,脑震荡、脑血肿等严重伤害就没办法避免,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当前市场上的电瓶车头盔品牌和款式数量众多,消费的人在挑选时难免会产生疑问:挑选时应注意些什么方面,到底哪种结构的电瓶车头盔更安全?南京消协本次比较试验从众多购买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出发,旨在通过对市场上不同销售经营渠道、不一样的品牌的电瓶车从各个关键指标及消费者的关注点作比较,以直观简洁的方式让普通消费者了解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电瓶车头盔产品的质量的优劣情况。通过专业的分析引导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真实的反映各生产厂商,销售商的产品质量。
比较试验的样品为市面上热销的电瓶车头盔,由南京消费者协会或检验测试单位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从京东商城、天猫商城、苏宁易购、淘宝网、唯品会、1号店和南京市线月公安部“一盔一带”政策的推行,头盔市场异常火爆,导致头盔单价急剧上升,到采样时头盔热度尚未消退,整体市场售价相比往年要高出不少。截至2021年6月下旬,淘宝网数据统计,30%的用户喜欢头盔售价小于25元,60%的用户喜欢头盔售价在25-85元之间,超过9%的区间在85-420元之间。此次采样,未购买到25元以下和420元以上的电瓶车头盔,最低价为35元,最高价为222.1元;不低于85元的头盔33批,占总数的66.0%;高于85元的头盔17批,占总数的34.0%。
各采样区域样品单价分布见表4。整体看来,线下样品售价远低于电子商务平台电瓶车头盔售价,仅为电子商务平台的53.4%。年轻人往往选择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更关注产品的外形时尚与否、品牌是否知名,对价格不敏感;线下的花钱的那群人则普遍是中老年人和打工一族,更关心价格,不舍得花费100元左右购买头盔。花钱的那群人不一样,消费观念也大有差别,但头盔的价格则直接反映在了产品的结构和材料上。
电动自行车工作速度远低于摩托车,但整体重量远高于自行车;电瓶车行驶的环境复杂,经常与机动车、行人交汇,发生碰撞的情况与自行车运动头盔又不一样。业内一致认为该产品相当于低配版的摩托车乘员头盔,接近GB 811-2010中的B类半盔的要求。因此很多生产企业参考B类半盔制定企业标准,大幅度下调检验测试参数,并且多数不设置碰撞类性能指标,很多符合企业标准的头盔也起不到相应安全防护作用。鉴于此,为了带领企业规范生产、确定安全底线,全国各地的电瓶车、头盔协会纷纷制定发布了团体标准,详见表2。总体来讲,乐清团标要求相对最低,深圳、江苏团标主要是针对销售在本地的头盔提出了要求,浙江是头盔生产基地,重点针对生产领域的头盔质量提出了要求。
结合江苏省南京市头盔销售的真实的情况,本次比较试验主要是根据江苏省电动车行业协会团体标准T/JSEBA 001-2020《电瓶车乘员头盔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规范》、乐清市头盔行业协会团体标准T/TXB 001-2019《电瓶车乘员头盔》,针对头盔质量、头盔佩戴装置稳定性、头盔佩戴装置强度性能、头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低温)、头盔耐穿透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试。江苏团标和乐清团标主要技术参数比较详见表3。
本次商品比较试验从消费者方面出发,将产品的评价分为:使用功能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产品的最终评价将由安全性评价结果决定。
佩戴装置的作用是在遇到外力勾拽头盔或事故中地面滑出时将头盔牢固固定在头部,保证头盔能起到保护作用。
本次比较试验共有29款产品在佩戴装置稳定性试验中出现头盔脱落现象,19款产品在佩戴装置强度试验中出现了搭扣断裂、脱落等现象,14款产品两个项目均出现了问题,只有7款产品这两个项目试验同时满足江苏团标和乐清团标要求。
头盔最大的作用是在发生碰撞、跌落事故时保护头部,通过缓冲层的溃缩、破坏来吸收能量,降低或减免撞击对头部造成的伤害,这也是头盔产品最为核心的指标,能体现头盔最主要的保护性能。世界各国的研究者经过大量实验,给出了颅脑耐受限度与碰撞力及动力学响应的关系。GB 811-2010《摩托车乘员头盔》标准B类半盔规定冲击加速度的峰值小于400g、200g的作用时间小于2ms、150g的作用时间小于4ms,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人体头部不可能会发生颅骨骨折或脑震荡等严重伤害。
本次比较-试验中,有27批次在试验中出现了壳体严重破裂现象,25批次出现了加速度峰值超出400g的现象,总计41批次出现了壳体严重破裂、加速度峰值超标等严重风险。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33批次没有缓冲层的头盔该项目全部出现了壳体严重破裂、加速度峰值超标等严重风险,17批次有缓冲层的头盔中则有9批次通过了江苏团标的测试。
头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出现质量风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企业使用了劣质的壳体和缓冲层,甚至有很多半盔结构的不使用缓冲层,也就无法在碰撞中通过缓冲层材料溃缩来吸收碰撞能量。部分产品的壳体采用了回收塑料或者PP料生产,抗冲击能力较差。
头盔壳体和缓冲层结构的设计是老牌头盔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所在,许多新入行企业对此并不理解,只会照抄市面上流行头盔的款式,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画虎不成反类犬。壳体和缓冲层是头盔的主要成本来源,约占总成本的60%。这也是很多生产企业偷工减料的主要方向。
该项目模拟事故中头盔在电瓶车驾乘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被周围尖锐物体穿刺的情况。
本次比较试验中,有30批次在试验中出现了钢锥穿透壳体接触头型的严重风险,1批次试验中出现了超过100mm长度的巨大裂口。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33批次没有缓冲层的头盔中有29批次没有通过乐清团标的测试,32批次没有通过江苏团标的测试;
头盔耐穿透性能出现质量风险的根本原因与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基本一致,另外还存在着部分头盔结构不合理、为了散热通风孔设计过大导致抗穿刺性能降低的情况。
其中3款产品获得5星级评价,1款产品获得4星级评价,2款产品获得3星级评价,4款产品获得2星级评价,40款产品获得1星级评价。
头盔作为重要的头部护具,必然的联系到3亿辆电瓶车驾乘人员人身安全。随着各地监管的推进,戴头盔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此次比较试验结果发现,由于电瓶车头盔目前没有强制性标准,头盔产品营销售卖中“三无”现象很严重,导致消费者后期无。许多生产企业通过制定要求极低的企业标准或干脆就不标注执行标准,而没有标准,就没有底线。
另一方面来看,许多花了钱的人头盔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从市场调研情况去看,许多消费者尤其是低端消费群体对头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过度重视头盔的价格因素,而忽视了产品的安全性能,一顶头盔50元都还嫌贵,更别说100元了。电瓶车有着广阔的市场,广泛的花钱的那群人。相信随市场监管的加严,媒体宣传的扩大,头盔市场会逐步走向正常,单价将会逐步下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选择有质量保障的头盔产品,从而探索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合、乡镇参与、依靠协会、企业自觉”的行业发展模式,引领头盔行业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品质优秀、更大市场占有率、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优势的集群发展产业。
无数教训告诉我们,戴头盔和不戴头盔,是生与死的距离!戴有缓冲层的头盔和戴没有缓冲层的头盔,是门诊和ICU的距离!
3、在选购时动手感觉一下头盔的部件稳定程度,对一些部件明显突出于头盔壳体之外的产品,建议不要购买;上下移动护目镜等装置,一定要灵活可靠,护目镜应无裂纹、划伤,无色透明;系带应有足够的宽度,一般以超过成人拇指宽度为宜。检查锁扣是否扣紧牢固、解开便捷。
4、进行试戴。试戴头盔应将包装物清洗整理干净,正确的方法是将头盔后部对准后脑勺由上而下套在头上,感觉头部是否舒适,调整系带应松紧适中,摇头时头盔不应晃动。然后轻拍盔体外壳,感觉减震适宜为佳。
5、头盔上通风孔洞越大越多,头部对外暴露的就越多,防护性能会相对降低,因此选购时可选择壳体与缓冲层通风孔错位或者斜向开孔的头盔。
2、使用中一定要系紧系带,避免头盔脱离头部失去保护作用。正确有效的佩戴,才能使头盔的防护效果充分发挥。
3、头盔有常规使用的寿命,超过常规使用的寿命防护性能会因为老化而大幅度下降。塑料头盔一般不宜超过3年,碳纤维头盔一般不宜超过5年。在日常存放时尽量放置在阴凉通风位置,避免阳光直射和接触酸、碱、有机溶剂,以免壳体老化降低防护性能。
加快GB 811《摩托车、电瓶车乘员头盔》标准修订进程,尽快为电瓶车头盔划定安全底线。鼓励先进头盔企业、检验测试的机构参与标准修订,既不能一味强调安全,更不能盲目迎合市场,降低了最基本的安全性。
电动自行车头盔是消耗品,其花钱的那群人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对头盔价格非常敏感。若需要百元以上才能买到合格的头盔,就严重背离了市场需求,那么标准就无法有效地推行。在2020年对市场和生产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最低安全要求的头盔出厂成本能控制在三十元左右,这样市场售价五六十元的头盔消费者较容易接受。
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划定头盔产品质量底线。根据头盔产品情况和目前了解到的信息,GB 811修订后对电瓶车头盔的要求肯定会高于乐清团标,与深圳、浙江、江苏等团体规定要求接近。在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参照乐清团体规定要求划定质量底线。对三无产品严厉查处,肆意售卖三无产品的商家从严处罚,对不符合乐清团标的头盔一律下架,督促生产企业召回。各大生产企业应积极努力配合,制定明确的召回计划,地方行政监管部门监督实施,加强事后抽查。质检技术机构主动联系各级监管部门,制定合理科学的监管、监控方案,帮助行政部门了解、掌握本地头盔质量状况,实时风险预警。
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头盔的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了解头盔知识,学会选择有质量保障的头盔。在城市、乡村的主要路口、广场,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通过电动车事故视频短片、头盔知识宣传短片的普及推送,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管理中加强对佩戴头盔的检查,对未佩戴头盔的依法处置,对佩戴无缓冲层头盔或安全帽的警示教育,现场观看事故视频,督促警醒电瓶车驾乘人员。
标准化部门组织对电瓶车头盔企业标准的清查,对没有设置吸收碰撞能量项目的企业标准一律要求整改,对部分参数设置过低或不合理的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
各地相关行业协会鼓励会员主动向深圳、浙江、江苏等团体标准靠拢。对会员企业加强标准技术培养和训练,组织会员企业参观学习先进头盔企业,加强业内技术交流;针对新入行的头盔企业,提供对头盔知识的培训,避免新企业因对产品的不了解导致出现质量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