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球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7-17 01:38:45 点击:1482
6月8日,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系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考生吴某某所为,并针对此事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6月7日,高考第一天,有网友爆料称,在当天下午的数学考场上有考生疑似将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上,被小猿搜题APP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网传截图显示,上传的数学试卷截图左上角出现了考生名字吴某某与座位号24。上方显示时间为2021年6月7日15时46分,此时离高考数学结束时间还有1小时14分。
6月8日,小猿搜题在微博对此事回应称,6月7日下午,小猿搜题工作人员监测后台时发现,某用户通过手机拍照搜索疑似高考真题,APP未提供任何搜索出来的结果,考试结束后,经确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并将后台截图和数据等线索打包提供给有关部门供核查。该题目从未在前端显示,未以任何形式泄露。
教育部考试中心称,教育部考试中心已责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认真调查,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解决的方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考试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经连夜处理该事件,目前已对涉事学生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认定,学生也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作弊行为。
黄陂区教育局当天发布通报称,6月7日晚,经考区组织考场视频回放,确认考生吴某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卷事实,监考人员存在入场安检和监考失职问题。
根据目前调查情况,已停止当事监考人员此次高考监考资格,对有关人员失职行为,由区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调查处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解决的方法》(教育部33号令)第九条规定,对违规考生作出给予取消此次考试资格,其所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并根据后续调查的最终结果作出进一步处理。
高考作为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考试,其严格程度可想而知。6月7日,在河南郑州一考点外,一名考生怕迟到提前2小时到了,结果衣服有金属拉链过不了金属探测仪。周边的一些考生家长看到后齐上阵,帮他剪掉了拉链,这才解决了问题。同日,在河北沧州一考点,一名女考生因戴牙套过安检有金属警报的响声。工作人员称需她出具加盖医院公章的证明信,否则按规定不能进入。女生情急之下求助交警后,才得以顺利进入考场。
武汉涉事考生能把手机带进考场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对此网友质疑:手机是如何带进考场的,考场相关检查人员是不是真的存在渎职或隐瞒等的相关行为?
众所周知,高考考场都设有信号屏蔽设备,就算该考生拍了照,也没办法使用手机进行传输。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该考场还能有网络信号?
黄陂区招考办回应此事称,或因5G信号屏蔽出现漏洞,导致该考生能用手机上传考题。对此,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无线电管理处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组成专班调查此事,如果确定是他利用无线电设备发射作弊的话,会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多位通信行业技术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考场信或未升级,导致未能屏蔽刚商用两年的5G手机信号,导致手机能正常访问网络。
“5G频段相对更高,工作人员很可能会遗忘掉5G这个新事物,因此导致5G信号没有被屏蔽。”一位业内的人表示,考场有信号很可能是忽视了5G已经普及,忘了把5G的频段加入到电子干扰器的指定波段中。
该业内人士同时分析,作弊考生使用的很可能是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的号卡,毕竟中国移动的5G频段与4G频段更接近,被漏掉的可能性不太高。而中国电信和联通的5G频段远高于过去4G的主流频段,确实存在被漏掉的可能。
另外一位运营商技术人士对记者表示,手机信的工作原理是噪声堵塞,在特定频段发出无意义的信号,压制正常的手机信号。屏蔽器一般不支持软件升级,考场要想屏蔽全部的5G信号频段,就得更新设备。
近年来在线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当下,“拍照解题”等功能慢慢的变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刚需。目前市面上拍照解题的APP多达数十款。然而此类APP在提供给用户解题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便是,轻易地获取答案或将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家长认为,“拍照搜题”APP可以在孩子遇到难题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家长的辅导负担,对家长来说是好事。但也有家长认为,学生经常使用搜题软件容易形成依赖,阻碍培养小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孩子们自主解答难题的主动性。如果一遇到难题就求助APP,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学习漏洞慢慢的变大,最后导致成绩下降。
一位中学老师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一些学生平日功课时完成得极好,但一遇到考试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太过依赖“拍照解题”APP。对于部分原本学习主动性就低的学生而言,过度依赖此类APP与抄作业无异。
该老师表示:“目前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使用此类APP持反对态度,我们更愿意学生在遇到不会的题时来请教老师,这样做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事实上,拍照搜题软件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人民日报》2015年10月9日发表的一篇评论认为,技术工具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求知”的同时,也增加了“求懒”的系数。尤其是一些自控力不太强的学生,容易将搜题软件简单异化为应付作业的“帮凶”。